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消息(通讯员 高丽)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制定的国家“十五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社会文明水平显着提高”的主要目标,要求高效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引领、精神统一、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为我们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6”红色活动品牌思想政治生活课程走红乌拉尔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新时代培育灵魂、育人的使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新载体拓展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走出了一条实践育人的新道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从课堂上通过参观考察深化理论学习延伸到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它将实用的公益教育社会服务与各类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双向帮扶。学校由“1+6”红色品牌活动组建而成。 “1”是一年一度的“求是杯”实践教学成果大赛,“6”是围绕6大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品牌活动所有课程做到“一课一品”。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红色导游”竞赛、形势政策课程“两会观摩”等,已成为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具体推进“伟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平台。还打造了真正有生命力、大众化的思想政治课程。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访谈、讲座、微电影大赛、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中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5项。
全流程系统组织管理实用模型
为确保大赛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学校建立了赛前、赛中、赛后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作机制。学校党委加强协调,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领导,教务处、教务处、团委、二级学院组织的组织架构。这一机制有效链接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是“听从党的总领导”的主要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基层管理具体实践的体现。
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实现全覆盖。活动开始前,学校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搭建广泛的参与基础,使活动本身成为向青少年传播红色文化的生动过程。巩固和加强关键思想和舆论。
严格选育,实施精准引导。各项比赛通过选拔班级比赛和学校比赛训练进行,最终选拔出剩余队伍进入全国比赛。在整个备考周期,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参赛队伍,并安排多轮专题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确保教育过程贯穿始终。
推动成果转化,拓展社会服务。学校高度重视参赛作品的社会价值转化,积极推动优秀作品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例如,学生创作的红色全景作品《武钢一号高炉》已被武钢国家工业遗址公园采用,为工业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复兴提供创新模式;为山东阳谷县红色场馆定制的VR全景游,直接服务了当地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追求,为武钢院青年乡村文化复兴贡献了力量。这些技能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服务当地文化遗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文化为人”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
“四合一”融合赋能的极致体验
学校在系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四位一体”一体化赋能工作模式,是保证教育成果可持续、可复制的关键。
我们坚持教师为本,增强育人能力。学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资金。政治课支持思政课教师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通过专门培训不断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既懂理论又脚踏实地”的教师团队能够在指导过程中融入新鲜的第一手材料和深厚的情感教学经验,显着提高了指导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为向学生有效传递创新党理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遵循竞赛与指导相结合,激活课堂活力。学校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竞赛与教学项目深度融合。通过将竞赛的主题和要求与各门思政课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学生鼓励运用全景技术、数字媒体等现代手段,创造性转化、创新表达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它将思政课从静态的“课堂理论”拓展为动态的“创研现场”,将竞赛备课过程本身转变为生动的“行走思政课”,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互动。
遵循交叉协作并放松学科的凝聚力。红色竞赛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教师组积极鼓励和组织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参赛队伍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负责美学构图,艺术科学专业学生负责技术实现,艺术科学专业学生负责技术实现。g广播电视编排控制剧本叙事,而教育专业的学生则注重内容的教育功能。这种多学科交叉催生了一批思想深刻、技术精湛、艺术表现力强的实践作品,充分发挥了学科协同效应。
遵循激励和引导,搭建成长的阶梯。为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和持续参与热情,学校系统构建了“校级奖励激励+二级课堂信用认证+国家级赛事推广”三级激励体系。在学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获得荣誉证书和相应的二等学分;优秀作品和常备团队可被学校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展示平台。 “阶梯式”的成长路径设计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每个阶段的认可和成就感,为他们的长期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持续的激励。
数字赋能,十五五愿景
今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守为党、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系统部署,推进课程和政治课程数字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思想、新评价、新评价、新评价、新评价等课程的融合与应用。新考核、新作业考核、新课程考核、思政模拟、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思政课程,持续拓展实践教育平台,努力培养更多无愧民族复兴父辈重任的时代新人。